手机版 欢迎访问内蒙古电力(www.nmgdlxw.cn)网站
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时刻载入史册,总有一些名字烛照未来——
1913年,前身为烟台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的烟台发电厂始建,成为山东省内第一家民族资本建造的电厂,一座城市从此有了自己的“工业命脉”。
时光是见证者,一个百年常新的传奇,如今步履坚实、勇毅前行——
从上世纪末500供热管网遍布烟台街,到山东省首个海上风电场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从单一的火电到新能源、供热,多种产业协同发展……
推开时光之门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家百年老“电”在一次次凤凰涅槃后,如今不但将温暖和光明送进了千家万户,更成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电力引擎”。
A民族资本点亮城市之光
故事要从1913年说起,哗哗流淌的大海阳河水见证了烟台发电厂的诞生。
1913年1月16日,烟台商人张润暄、王子雍联络烟台政纪轮船公司和烟台天成栈、泰安恒、双盛泰、顺盛号等商家及私人集资10万银元,创办烟台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选址大海阳河畔修建发电所。
火力发电,煤料和水是必需的资源,大海阳河水资源丰富,即使在旱季,也能从水井里抽上足够的地下水。与此同时,大海阳河的北端,可以停靠运煤料的轮船,为电厂的运营提供了基础保障。1914年5月1日,电厂正式投产,彻底结束了烟台无电的历史,点亮了烟台第一盏工业明灯。
创办初期的烟台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顺利,共装建6台低温低压发电机组,不仅能满足烟台昼夜供电,更是在1923年增设供电线路,扩展至工业用电,成为烟台市的工业命脉,然而,这初现的“光明”在1938年又陷入黑暗。
生明电灯公司原址
1938年,日寇侵占烟台,烟台发电厂的前身生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被迫签订“中日合营契约”,电力生产完全被日寇控制。为了反抗日寇统治,中共地下党员周崇仁带领厂内工人成立烟台发电所工人自治会,组织工人闹罢工,直接与日伪展开斗争……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当时的电厂早已面目全非,发电设备遭到严重破坏,仓库也被洗劫一空,工厂面临绝境。困境之下,中共党组织积极发动职工日夜抢修设备,没有煤,职工们就用松木棒代替煤,同时到大连买煤;没有汽轮机叶片,就用铁轨钢钎造叶片。
汽轮机开缸检修
发电设备的修复也是重中之重,6号机组是恢复发电的重要机组,但调速器拉杆这一重要部件却丢失了。为了早日恢复发电,当时的电力公司修配厂主任孙子敏与工人一起,想办法、出点子、攻技术,亲自设计制造出了调速器拉杆并取得成功,让这个搁置了5年,破旧失修、老化不全的德国发电机组,仅在50天的时间里就恢复了发电能力。
B涅槃重生实现飞速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让电厂迎来脱胎换骨的历史发展契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烟台市的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一个建新厂、扩产能的新规划也被提上日程。在烟台市西郊只楚村东北的荒野上,烟台发电厂上下一心,开疆拓土,开始了新厂建设之路。
1957年9月23日,烟台发电厂新厂一期工程2台2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破土动工,在一片新的热土上实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历经四期工程六台机组的建设,到1974年,总装机容量达到2.86万千瓦。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烟台电力缺口日益增大,烟台电厂五期工程“应运而生”,两台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开工建设。迈上新征程的烟台发电厂秉承“科技引领,敢为人先”的理念,在全国电力行业创下多个“国内首创”。1978年,烟台发电厂完成的“粉煤灰选铁”科技项目,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大会奖”。
1957年新厂动工
硬实力企业的背后,也有着不少令人动容的温情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是要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曾在烟台发电厂担任党委书记的孙福兴就是这样一位“三同书记”。那时候,甲站三台机组都还在运行,锅炉都是链条炉,煤质不好经常结焦,八小时的班次内需要有人不停地用“火钩子”捅,孙书记经常下车间,在又闷又热又呛的炉前“打火钩子”。
现场生产场景
当时跟孙书记在一起的还有一位职工,几个小时下来两人又累又饿,那位职工为难地说:“孙书记,我没有粮票了。”听到这话孙书记二话不说,将自己的粮票递到了职工手里。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身高1.8米多的孙书记是出了名的“大肚汉”,自己的粮票都捉襟见肘,可是职工有难处,他绝不会有丝毫犹豫。给职工买饭后自己再去打饭,与职工一起抬土时默默地把筐子往自己这边挪。昔日点滴小事,一些老职工们仍记忆犹新,至今感怀。
C开创先河送温暖进万家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烟台发电厂明晰前路、奋发图强,时刻准备着搏击新的风浪。
改革开放初期,烟台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经济建设实现高速发展,用电需求与日俱增。敢为人先的烟台发电厂率先抓住“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创办经营企业”的先机,在山东省内开启了合资办电的先河。说到这段历史,就不得不提起那段“危难时刻”:1985年,山东电网已大踏步进入新阶段,同处胶东的龙口电厂,两台十万千瓦机组已建成发电,山东第一台30万千瓦机组在邹县也已投入运行,而烟台发电厂,却只有两台五万千瓦机组和三台六千千瓦机组。机组小、成本高、效益差,穷途末路的小厂该如何谋求新出路?彼时挑起烟台发电厂厂长担子的季庆洪给出了他的答案——利用外资建电厂。
1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调试
有了明确目标后,季厂长一头扎进书堆里,积极同外商接触,整理资料、研究政策、评估测算、立项论证、起草文件。在和外商协商过程中,他一度劳累到嗓子上火说不出话,继而大量吐血,但是,当听说外商谈判代表团来到了烟台,季厂长顾不上身体,即使嗓子频频出血,只能用笔交流,他也毅然坐到了谈判桌前。上天不负苦心人,外商也折服于季厂长的一片赤诚之心,这才有了山东省第一台中外合资发电机组,也就是烟台发电厂的3号机组。
在1992年,烟台发电厂与烟台市电力开发公司、中国建设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了“烟台黄海有限公司”。1996年,与烟台市电力开发公司、中银中国基金有限公司全资附属的胜祥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烟台渤海热电有限公司”。项目兴建的两台1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有力地缓解了烟台市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
1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试运场景
时任烟台发电厂的领导班子超前谋划、勇于革新,机组选型过程中,率先建设热电联产机组,组建了烟台500供热公司。1999年12月28日,500热力网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向市区供热,供热面积达30万平方米,源源不断的暖流让烟台市区的老百姓一夜之间告别了土煤炉,步入品质生活。
2004年、2005年,依托烟台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抓住热电联产机组有利政策,烟电人克服困难、大干快上,先后建设三台16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电供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D绿色发展助力能源转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烟台发电厂就在王传福书记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绿色”的治厂之路,这其中,粉煤灰选铁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6年7月,在山东电力中心试验所和山东冶金学院的协助下,开始在220吨/时煤粉炉水膜除尘器的灰浆中,进行粉煤灰选铁精矿的工业性试验,并获得成功。同年10月在烟台冶炼厂5立方米高炉上冶炼出一类铸造生铁18.22吨,合格率达100%,取得了我国第一次从发电厂粉煤灰中直接选出铁精矿并冶炼出生铁的成果。
粉煤灰选铁,既可以废物利用,又为烟台发电厂增加了效益,在全国上下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了方便运送铁,电力部还特批了两辆卡车给烟台发电厂,在当时着实令人羡慕。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力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烟台发电厂也在酝酿着新的突破。2004年6月,烟台发电厂成立胶东风电筹建处,在山东省内率先开始风电项目开发、建设。2006年,顺利建成山东省首个陆上风电场、全国首个兆瓦级风场——荣成东褚岛风电,开创了山东省内火电企业转型发展的先河,成为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开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作为省内绿色发展先锋队,烟电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踏步向着绿色企业迈进,顺利建成莱州、牟平、文登、乳山、蓬莱、栖霞等多个风电项目,转型发展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2019年,烟台发电厂率先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契机,向海争锋,全力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建设。2021年9月12日首批风机并网发电,发出山东省“第一度”海上风电,实现了山东省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建成后的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8.2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2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万吨。
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场
截至目前,烟台发电厂管理运营莱州、牟平、蓬莱、栖霞等4家陆上风电场和1家海上风电场,风电总装机容量54.6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总占比已达到49%。
回望百年,这是一条秉持正念、不忘初心的感恩之路,更是一条沐风栉雨、拼搏创新的奋进之路。每一台机组的落地、每一条管网的敷设、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无不彰显了烟电人电力兴国、科技强企的实力和信心。
华能烟台电厂牟平风电场
放眼未来,这支能征善战的电力铁军正在新的辉煌征程上奋力奔跑,以接续奋斗的信念为“中国梦”“华能梦”奠基固本,用昼夜坚守为千家万户输送源源不断的光和热,用高速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夏丹 陈睿旷 王月光 李佳明)
责任编辑:柳林
审校:伟业
Copyright © 2002-2022 内蒙古电力新闻网 版权所有